机构动态

寻找文旅的密码——以《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2022-06-23 来源: 作者:

【小编按】: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两个相互交融的产业,天生具有特殊的统一性和互补性,新空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自成立之初便持续关注并研究旅游规划中的文化挖掘与表达。2015年,西樵山国家5A级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提出警告通报,并要求限期整改。为以整改为契机推动西樵山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受佛山市南海区旅游局委托,新空间为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西樵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素有“珠江文明的灯塔”、“南粤理学名山”的美誉。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备打造顶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潜质。因此本次规划任务也成为新空间对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的一次主动探索及生动实践。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新空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对西樵山的文化基因的认知、旅游发展的思考及文旅融合的谋划,以此抛砖引玉,探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模式。而想要寻找西樵山实现文旅融合的密码,首要任务就是搞清楚这些问题:

西樵山过去曾有着怎样的辉煌历史?

西樵山现在正面临怎样的发展瓶颈?

西樵山未来应迈向怎样的目标方位?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寂静火山,到喧阗石场,天赐一方绝壁,记载人文足迹;

从冲积平原,到桑基鱼塘,人造基围水利,成就世界遗产;

从理学书院,到天子宫阙,书生意气,胸怀家国天下之志;

从济世为怀,到实业救国,救亡图强,丹心碧血矢志报国。

① 从寂静火山,到喧阗石场,天赐一方绝壁,记载人文足迹

西樵山是一座古死火山,是4500万—5100万年前白垩纪中后期多次火山喷发形成的,是珠三角地区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质遗址。

九龙岩,九孔宛转相连,外明内暗,系火山老气孔经水蚀风化而成

而西樵山也见证了珠江文明的起源及蓬勃发展。1958年在此发现的西樵山文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三大石器制造场遗址之一。据考证,距今约6000年前,西樵山已有原始聚居的部落出现,西樵山也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而拥有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场,说明当时的西樵山已经出现社会分工。这是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进化的重要标志,也证明了西樵山文化的地位。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② 从冲积平原,到桑基鱼塘,人造基围水利,成就世界遗产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由珠江三大支流西江、北江、东江冲积形成的复合三角洲,区内河道纵横交错。自古以来,珠江三角洲人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生息,利用堤或围的形式与江海争田、和水作斗争。堤围成为保护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防洪障碍。而西樵山下便有着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桑园围。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在清中期,桑园围已经形成地跨南海、顺德,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发挥了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为区域灌溉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支撑。

桑基鱼塘系统:桑基鱼塘系统是将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池塘用来养鱼,池埂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等到桑树长出桑叶,以桑叶养蚕,再将蚕沙、蚕蛹等用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如此一来,便能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链条。彼此之间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独特的地貌特点及桑树种植的传统孕育出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系统,催生了珠三角的蚕桑经济,加速了佛山地区资本积累和近现代化发展,推动西樵成为明清时期广东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也成就了民乐窦——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新起点。满载丝绸的渡轮从“民乐窦”出发,经官山涌至广州或江门,再由水上丝绸之路远运到东南亚、印度、中东和欧洲。而以外贸为导向的农业体系,让桑园围成为当时整个广东外贸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商品农业时代见证了“广纱甲天下”的繁荣。农业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为文化兴盛提供了沃土,诞生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香云纱

2020年12月8日晚,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线上会议公布了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佛山“桑园围”成功入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③ 从理学书院,到天子宫阙,书生意气,胸怀家国天下之志

烟霞洞图(红圈中为大科书院)

石泉洞图(红圈中为石泉书院)

明清以来,成千上万的士子大夫云集西樵山,精研程朱理学,湛若水创建的大科书院和云谷书院、方献夫创建的石泉书院、霍韬创建的四峰书院,四大书院应运而生,成为此后数十年间岭南地区士大夫集团一个重要的讲游之所。随着湛若水、方献夫、霍韬三人于嘉靖年间相继出山北上,官位的晋升、与王阳明、方豪等当世名家大儒的交往及致仕后在各地建书院讲学,西樵山理学迅速崛起,声贯朝野,成为与老牌的岳麓山、庐山等齐名的“理学圣地”。万历年间的禁毁书院运动,湛、方、霍三公建立的四书院受重大打击,白云洞随之开辟,并建设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在湛、方、霍学术继承人的影响下,日益成为当时缔结诗社广东文士的重要游历之地及避乱栖身之所。

乾隆之后的白云洞,文教活动再度兴盛,岑怀瑾在此兴建三湖书院,历经修复,从私学书院转为官学书院。1878年,康有为在此读书,在翰林院编修张鼎华的点化下,康有为开始阅读西方书籍,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思想和视野转而关注时事风气。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千余人,联名请愿,发动了“公车上书”。康有为大声疾呼变法,并设计了“道器俱变”的蓝图,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来自西樵山的铿锵之音,声声震耳。

④ 从济世为怀,到实业救国,救亡图强,一寸丹心矢志报国

黄飞鸿

在中国近代转型中,西樵山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晚清以来,西樵山及其周边地区,产生了一批在事业、思想、学术、武术、艺术等方面走在中国最前沿的人物,成为中国走向近代的一个缩影。

武学大师黄飞鸿就出生在西樵山下。他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已任。黄飞鸿集各家之精华创立的虎鹤双形拳,在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光绪年中,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功效显著。福军首领刘永福亲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并聘黄飞鸿为福字军技击总教练,后随刘到台湾英勇杀倭。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成为岭南武术界的一个文化符号。


陈启沅及其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民族工业先驱陈启沅也在西樵山下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鸦片战争以后,欧美机器缫丝技术日臻完善,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传统桑蚕业遭受巨大冲击。对故土的热爱,使民族实业家陈启沅决意开设中国人自己的机器缫丝厂。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学艺,陈启沅画出了缫丝机的设计图,并在自己家乡南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丝色洁净,产品行销欧美,售价高,盈利也更加丰厚。在它的带动下,珠江三角洲逐渐成为近代民族资本缫丝工业的中心,超过上海等地同期的发展速度。陈启沅创造了在晚清至民国早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奇迹。

此外,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等,都是西樵山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的历史人物。

【二】“一像成一山”的发展瓶颈

尽管西樵山有着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以及众多的文化符号,但其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仍较为初级,与高品质的资源禀赋出现错位。旅游区围绕世界最高观音坐像形成的南海观音文化苑与宝峰寺,是西樵山开发最为成熟、游客最为集聚的片区,也是西樵山当前核心吸引力所在,却也导致了“一佛障目,不见西樵”的困局。在“2016西樵山·岭南文旅投资洽谈会”上,新空间负责人便指出,一座佛像基本遮蔽了西樵山的其他文化内涵,“一像”成“一山”,西樵山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但目前的景区规划对于多元文化的展现尚不足。旅游开发整体停留在观光、朝拜阶段;山上和山下、景区和城镇、景点和村落缺乏互动。能否全面整合西樵山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突出西樵山多元文化生态的独特性,突出景城相融的优越性,将成为突破西樵山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

【三】文旅融合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拥有如此精彩的历史典故和如此丰厚的人文内涵,要摆脱“一佛障目,不见西樵”的困境,拓宽、延伸西樵山的文化内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今天的话语体系中,便是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以本项目为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① 业态融合

文旅深度融合,首要任务便是要寻找文化和旅游的对接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新增长点。在本项目中,体现在将西樵山的双肩石器文化、狮艺武术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理学书院文化、非遗民俗文化、古建宗祠文化、饮食素餐文化、书画艺术文化、名人志士文化等转化为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文化养生度假产业。

在山上,用好七条古村落遍布古建筑的优势,通过活化文化建筑、植入特色业态等手段,以 “一村一主题、一村一亮点”的思路,将时尚化、创新化的休闲活动转化为新的业态形式,如引入整合开办集阅读、休闲、社交、艺术鉴赏、住宿、商品等于一体的咖啡馆、酒吧、书店、画廊、主题民宿等。

在山下,以打造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示范区为目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并拓展创新美食、民宿等现有业态,推进旅游演艺、研学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的发展,开发系列产品。

② 产品融合

产品融合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旅游者通过各类旅游产品感悟特色文化。以“回归书院精神,复兴岭南文化”为理念,复建四大古书院,书院既有讲学交流功能,同时提供住宿等配套功能。与知名高校、重点高中等联合成立教学实践基地、移动课堂,定期设立讲坛、各类型学术夏令营、冬令营、企业家国学训练营、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公益课程等,并通过现场TED课程等,借助“互联网+”力量,将西樵山“文气”惠及更多学子,将西樵山打造成为岭南理学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文化研究院

将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旅游化利用,推动博物馆、剧院等展示场所成为旅游产品。在规划打造成为“岭南文旅RBD”核心区域的听音湖片区中,新空间同步编制了《佛山市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与飞鸿馆文旅项目运营概念策划》,以旅游六要素为基础,在项目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将武术文化、岭南养生文化与美食、购物等旅游要素紧密联系,让旅游者在体验项目时也能感悟文化魅力。



③ 市场融合

市场融合是夯实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西樵山拥有广东醒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半山扒龙舟等特色民俗活动。规划通过结合传统体育、现代赛事,策划龙狮争霸国际联赛、中法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同时整合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与完善微信等官方自媒体,统筹对西樵山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进行宣传推广,运用新媒体手段生动立体展现文旅形象,树立文旅品牌。

【四】规划落地实施情况

2016年11月,西樵山岭南文旅投资洽谈会顺利举办。华侨城集团、广东长鹿集团、台湾两岸经营者俱乐部等约200家企业参会,涵盖了资本、运营、IP提供、服务、渠道、配套等文旅产业链的上下游。此外,还有行业协会组织、研究机构、省港澳和佛山五区旅游代表共350多名代表共襄盛举。会上,根据我院规划成果印制的《西樵山优化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对外发布并启动,我院负责人受邀向与会客商介绍西樵山规划和发展前景。当天共有六大重点项目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2017年,我院受聘为南海区文旅发展顾问,并持续发挥自身文旅咨询智库的作用,在南海区文旅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工作中献计献策,助力南海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西樵突出规划引领,狠抓项目建设,深挖文旅资源,逐渐形成以听音湖片区为核心区、环西樵山周边文旅项目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格局,为南海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山上,根据规划内容,对碧云宾馆进行升级改造,建成西樵山碧云山舍。同时,建设西樵山民宿核心区项目,对石牌村、白山村及东天湖畔苗圃区域进行整体打造,建成特色民宿——心宿24里。山下听音湖片区的观心小镇、樵山文化中心、飞鸿馆等一批规划中的重大项目也陆续落地,并引进了希尔顿欢朋酒店等高端酒店。西樵山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碧云山舍

心宿24里

听音湖片区现状及飞鸿馆体验项目


图片来源: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西樵游览记》、网络

参考文章: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南海篇、《南海县志》

特别声明:新空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如需转载,请及时联系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出处有待核实,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