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探讨人文理念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属于一种人文行为,而其研究方法却依赖于地理科学与经济学,这种对资源要素、经济理性与量化特征的过分推崇而忽略人文理念的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实践因为与本质的冲突而出现了问题,并且,这种相对狭隘的学科借鉴视野,也使得旅游学科依然是一个地理科学、经济学的分支,制约了其基本概念的廓清与学科体系的独立。本文从当今旅游实践现状与旅游研究现状出发,试图探讨人文理念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过程和经历,从人的需求层次上说,属于人自我发展和自我满足的需要,人类的旅游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憩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使得旅游活动自然地归入精神文化的范畴。但是,国内旅游研究因为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以及80年代初以地理科学首先介入资源导向型旅游规划,使得旅游研究对资源要素、经济理性、量化特征过分推崇。有资料显示,目前旅游研究成果中有七成来自经济学。这种研究对象的相对偏离,使得旅游实践进入了一种急躁、功利的状态,特别是多数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在这钟思潮的影响下受到严重破坏。西方学者更加注重对旅游现象的人文关怀,在西方旅游研究的主流观点中,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把旅游作为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文化派的声音越来越宏大。在我国,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也应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从人文的角度对旅游进行探讨,可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旅游的本质、目的、意义、价值和影响,从而为旅游生态的健康和谐提供人文价值导向,名副其实地使旅游成为整合城市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一、国内旅游研究现状及其困惑
截止2006年,全国共有1703所高校、中专学校办有旅游专业。随机调查的08年第一期《旅游学刊》,其作者的第一学历大部分来自地理学、经济学。由于旅游学科的一些概念模糊不清、学科定位不准、基础理论薄弱等问题,旅游学科一直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在学科上一直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这与旅游的本质相去甚远、与旅游业的发展地位、社会价值极不相称。
近代经济理性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大肆渲染,以及对达尔文“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片面理解,从而形成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精神。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世界开始出现对外部世界的大力攫取和人心的冷漠,旅游作为一种寻求愉悦的人文行为,也同样卷进了这股浪潮中。这一点,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营建酒店、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环境恶化以及旅游活动中对旅游地居民的心理落差可以看出。
回首四百年的现代文明,哲学家们开始质疑经济理性的一切创造,人类物质丰裕了,精神却荒芜甚至陷入恐慌,幸福指数成为衡量人类进步的重要尺度这一观点开始引起重视。旅游作为整合地方资源、提高城市幸福指数的最有效方法,在其实践中,这种对旅游社会价值的高度认同却出现了一厢情愿的尴尬。刚刚出版的《旅游人类学》和《旅游哲学引论》,从人文的层面对国内旅游事件和旅游研究进行重新审视,这一革命性的学术创造,从旅游本体论出发,重新界定、廓清了旅游的学科边界以及本质归属,而自始至终贯穿的人文理念,将会成为今后旅游研究的重要视角。
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崇尚量化,以量化作为实证的重要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研究具备科学性。对旅游这种人文行为的经济学认定,使得其许多有价值的人文研究得不到重视,因为人文侧重感知性的逻辑推导而非数理性的实证建模。在这种思路下,旅游文化派逐渐消亡。而在以经济学和地理学为主导的旅游研究格局中,因为对量化的过分推崇,使得某些人机械制造量化模型,打着科学的旗号做着无益于旅游实践的研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明确了旅游研究的现状:对资源要素、经济理性、量化特征的过分推崇而忽略人文理念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
二、旅游研究中人文理念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指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从中学习经验,进而来教化天下。 而在西方世界,“人文”思想指14世纪到16世纪以反抗中世纪对人的压迫而产生的人本思想。但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观,却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是指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追求、维护和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肯定,其目的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美和自有发展,是人类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呢的一种伟大而深刻的精神。
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人文理念,实际上并非一种创造,而是一种回归。旅游中国古以有之,数千年来的旅游者积累了大量的旅游人文思想。“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序》),“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谢灵运《游名山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回归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复兴,因为当前的旅游的社会背景已经产生很大变化,旅游已经从一种贵族的个人行为转向一种大众的产业。故而,考量旅游研究中的人文理念,应该将古代朴素人文理念进行仔细的提炼、衍生、创造。
旅游研究中的人文理念应该包括非功利主义价值观、广义天人观、广义文化观、后现代主义维度的创造观、文化多元主义等等。下述将讨论其具体的内涵及应用的设想。
三、人文理念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
(一)非功利主义价值观
人文理念以尊重人的价值为特征,这一点反映在旅游研究中,则是落实为具体而微的情感关怀。而一直以来,旅游研究是明显的功利性的,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旅游规划从资源导向型(1979——1989)、市场导向型(1990——2000)到产品导向型(2000——)的过度,其根本动力依然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际上,功利主义同样存在于旅游者中。在科技理性的耳濡目染下,旅游者试图以最少的投入(时间)来获取最大的利益(景点),这表现为景区索道的大肆营建、电瓶车的大量使用等等。本来,旅游是通过这种放松来享受过程的,这种功利主义导向使得旅游与其初衷大相径庭。
随着科学发展观、生态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论的深入贯彻和传播,旅游研究同样出现了经济意义之外的考量对象,旅游的社会价值也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一旦要落实为具体而微的操作,则往往背弃了。旅游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休闲空间,是社区意义甚至全球意义上的,旨在通过人们放松、休闲的体验而获得心灵的愉悦,是一种公益的、力求提高社区幸福指数的做法,是一种回归本真的观念,故而,从广域上认识旅游的社会价值,以非功利的心态去营造愉悦的环境,十分必要。
(二)广义天人观
从上述关于非功利性的论述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狭隘人本主义的推崇。即,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与现代的科技理性、经济理性没有区别,只是通过拉长时间向度来号召人们珍爱自身的未来,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
旅游规划是开发、整合各种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即其对象是没有具体生命的。我们在旅游研究旅游规划中,应该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去对其进行关照。比如,对景区的植物的关爱,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维护,对旅游社会福利的推崇,都应受到重视,。即从终极关怀的高度去审视旅游、研究旅游、实践旅游。
(三)广义文化观
因为历史思维的习惯,传统旅游将旅游的“怀旧”心理需求认为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这表现为旅游开发、研究集中精力于历史文化。在河南省,历史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样也成为旅游的沉重包袱,甚至制约了旅游的优化升级。旅游是为了休闲,放松身心,走万里路并非为了读万卷书,而是为了逃避都市生活的喧嚣。这种将文化理解为历史文化的思路,使得旅游开发进入了写实阶段,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得不到发展,使得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被等同。即,作为旅游本质的文化,并非指狭义的历史文化,而是指以休闲为基本特征的各种游憩元素的综合体。
对历史文化的过分依赖,同样使得“怀旧”的历史空间被人为缩小,这表现对刚刚过去的岁月的漠视。比如,我们对刚刚过去的大跃进、文革、知青下乡等等共同记忆的旅游开发远远不够。实际上,最深刻的怀旧来源于人脑可感的记忆,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回首自己过去的岁月,其深刻远远大于记载中的历史。这一点,从新近郑州发起的“知青文化游”的火爆可以看到。而在国外,重返二战战场的旅游也如火如荼。这种对刚刚过去的历史遗迹的重新记忆,并非使人去撩起岁月的伤口,相反,“怀旧”的特征却是自动剥离负面影响。二战老兵重返二战战场,其受访者认为,并非记起血腥的场景,而是生发英雄主义的感怀。那么,将历史文化的“历史”认同为包含刚刚过去的昨天的“历史”,这对于旅游开发、研究,不啻为一个新的领地。北京土人规划研究院为中山歧江公园所做的规划之所以引起国际的高度认可,正是因为其对“足下文化”的深切关注。
(四)后现代主义维度的创造观
后现代主义思维,一直以统一性为其摧毁目标,倡导多元文化维度,强调创造与不确定性。
首先,强调创造是人类的共性。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创造来源于上流社会(科学家、文艺家、天才)的特权,这种将创造还原于民的思路,是对民的尊重,更是对创造科学性的补充。反映在旅游研究中,则要求研究者尊重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考。目的地居民作为当地生活的体验者,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认知会更加深刻,学者们的研究与规划,除了运用广泛意义上的考察方法、比较优势的对比方法,更应该注重田野调查,仔细聆听目的地居民对于本区的理解与期待。从08年河南省召开的“河南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研讨会”以及“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研讨会”两次大型学术会议上看到,许多国家级专家对河南省的旅游进行了一番“点拨”,实际其论说并没有针对性。这种“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路,使得河南旅游研究在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产生了偏离。那么,对于既有学术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当地学者,则应当受到尊重,当地学者也应当充满学术自信,客观、务实地服务于当地旅游。
其次,强调创造的平衡与和谐。现代人的创造,多是一种机械的创造,或者浪漫主义思潮下无序的创造。后现代主义维度的创造观,提倡、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创造。反映在旅游中,则是对旅游创意的客观审视。比如,开封府是按照历史文献进行严谨的构思而营建的,尽管其中有“听月”“点魁”等创意,但基本上是写实的机械创造。而鲁山大佛佛身内开始电梯,让游客进入百米高空并通过佛眼俯瞰四周,则是无序的创造,这钟对佛家宗教情怀的漠视,对现代科技理性的崇尚,使得景观在文化审美上出现了问题。后现代主义的创造,正是提倡一种既尊重创造规律,又有适当诗性思维的平衡、和谐创造。
(五)文化多元主义
“旅游是从自己活累了的地方到其他人活累了的地方”即,旅游是一种对新奇的异域文化的体验,而世界却在这种主动的交流中走向文化同化,旅游研究、规划同样出现机械的嫁接。那么,如何在保持本区文化特质的前提下满足游客的要求,则成为旅游地居民的难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先进文化必将代替落后文化,那么,就意味着各种迷人的边缘的民族文化将会被目前的工业文化所取代。而过分考虑旅游因素而对目的地进行文化保护,又显得生硬。故而,为了保护文化多元,提倡政府、文化界引导下的自主选择,则有可能缓解这一冲突。如果是不合时宜的落后文化,则自会在交融中自己消失,如果是同样先进的特质文化,则可能通过自身选择,进行地缘与人缘间的适当分离。比如,关于周庄的开发,我们没有权力去左右当地居民因为经济原因而进行不科学的开发,当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这种方式,使得周庄文化依然兴盛。可以通过舆论宣传,让热爱周庄文化的人住进来,让渴望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原地居民搬出去,这实际上,是对传统周庄的一种回归性丰满。周庄明清时期为达官贵人、才子佳人的居住地,文化兴盛。及至近代,其后裔已经无法延续先代的文化血脉,则出现了一个有人文建筑而没有人文血液的周庄。通过这种自主选择,可以使得向往周庄的人寻找到理想的心灵家园,也使得本来“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部分居民得以解放。考虑了经济基础与当代知识分子时尚,认为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并且,当代中国,必须有一个古典意义上的心灵家园,周庄的自主选择而使其复活的举措,便是对多元文化自主选择的现实探索。
四、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强调人文理念对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是对过去旅游研究中以济学、地理学为核心框架的质疑,也是对旅游自身学科体系建立的期许,是对经济理性下旅游发展的反思,也是对旅游社会价值真正显现的向往。